陕州锣鼓书:非遗焕新机“鼓”韵传千年

本文转自:人民网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

陕州锣鼓书:非遗焕新机“鼓”韵传千年

陕州锣鼓书正在上演。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人民网三门峡11月5日电(记者王佩)“仰韶文化曙光现,大禹治水开山川。黄帝铸鼎龙飞天,周召分陕在陕塬……”10月31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采风团走进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高亢粗犷的古旋律,集“敲、说、唱”于一体的曲艺表演——陕州锣鼓书正在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老年说唱队摇头晃脑、神情投入地敲着锣鼓、拉着二胡,引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锣鼓书是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又叫“神鼓书”,集“敲、说、唱”于一体,主要流行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可上溯至古代敬三皇神戏曲形成之前,唐末宋初最为流行。陕州锣鼓书历史悠久,方言土语演唱,乡土气息浓郁,节目开场前,艺人都要先奏一阵开场锣鼓,制造气氛、招揽听众,早期以铰子、锣鼓、筝伴奏,后来逐渐加上弦乐器,主要为四股弦,所以当地群众也称其为“四股弦书”。2021年,陕州锣鼓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秦仙绸是这支老年说唱队的领队,今年62岁的她也是陕州锣鼓书第四代传承人,她从13岁跟随盲人师傅开始学习,至今已经从艺49年。

近年来,为保护传承陕州锣鼓书这一古老的曲艺艺术,秦仙绸先后创作了《一起奔小康》《两口子吵架》等脍炙人口的新作,并登上中央电视台《乡村大舞台》、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进行锣鼓书展演。为保护传承这一濒临消失的民间曲艺,秦仙绸和老艺人们每逢节假日都坚守在地坑院为游客表演。

“以前多以盲艺人为主,每个书班四到八人不等。”秦仙绸介绍,锣鼓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一位艺人可以同时操作多种乐器,一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音色变换技艺高超,“其独特的演唱形式是很多艺术难以模拟的”。

“锣鼓书的传承一直是我的心病。”秦仙绸说,唱腔和鼓谱是口口相传,没有现成的文字资料,演奏者要口齿伶俐、有一定的表演才能,还得熟练掌握一门民族乐器,学习难度大,加之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缺乏兴趣,让陕州锣鼓书传承变得越来越艰难。

所幸的是,近年来,随着有中国“地下四合院”之称的陕州地坑院逐渐走红网络,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聆听陕州锣鼓书这一曲艺视听盛宴。如今,陕州锣鼓书已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锣鼓书演奏剧目也从传统演变成流行,有唱出陕州特色美食的《陕州十碗席》,也有传颂当地历史文化和当下美好生活的《在陕之州》。

谈及陕州锣鼓书现在的发展,秦仙绸感到很欣慰:“陕州锣鼓书艺人以前以盲人为主,基本只在周边村子表演,鲜为人知。现在陕州地坑院成了锣鼓书技艺传承的根据地,喜欢这门曲艺的观众更多了,知名度也更广了。”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