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遗有了现代流量

传承人张跃广在向居民传授剪纸技艺。

汪泷通讯员袁进范瑞丽济宁报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如何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济宁市任城区走出了一条让非遗焕发现代活力的路子,让非遗项目以各种形式融入现代人生活,让古老非遗技艺有了现代“流量”。

传承创新

直播剪纸技艺

“大家注意,这里是从纸的上部开始剪,剪长线……”在任城区南池公园附近一间工作室里,非遗传承人张跃广正在镜头前直播。伴随着作品逐渐成型,直播间人数也一路上涨。“中秋节教大家剪只小玉兔,祝大家中秋快乐!”

20多平的小屋子里,挂满了各色各样的剪纸作品。窗户被卷轴遮盖,桌上的那一束光在黑暗中愈发明亮。与直播间的热闹相异,独处时的张跃广更喜欢安静琢磨。

“传承不是保守,而是要创新,时代在变,我们的思路也要变。我现在会学着年轻人的样子刷刷抖音、微博,看看年轻人喜欢什么,再和剪纸作品结合起来。”张跃广感慨地说。

剪纸是一种传统技艺,但张跃广更喜欢动些心思为它赋予现代特色。在技艺创新上,他大胆融合各种美术类形,让剪纸立体起来;在剪纸题材上,他也紧跟时代,把现实生活照进艺术创作里。如今,在文化传承上,他也试着用直播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剪纸技艺,关注非遗文化。

非遗市集

彰显匠心独运

当传统文化遇到现代青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画扇、剪纸、蛋雕、糖画、绒花,国潮书法、文创盖章、潮牌服装……近日,在任城区运河记忆青春街区,一场青年文化市集火热开市。“玩转非遗”,成为年轻人时下最潮的打卡方式。

“我们年轻人越来越注重文化自信和个性表达,非遗就是我们展示个性、追求独特品味的首选。”刚刚大学毕业的刘嘉宁回到家乡任城工作,这些日子,打卡非遗市集成了她最喜欢的娱乐方式。

或是蛋壳上的精雕细琢,或是漆扇上的如梦如幻,或是糖画里的“以勺为笔,融糖为墨”……每一件非遗作品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彰显着非遗技艺的匠心独运。市集活动中,多个不同种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与青年朋友热烈互动,也让非遗传承中跃动着更多的年轻身影。

非遗课堂

传播传统文化

团扇轻摇,微风徐来……现如今,在任城区的职工书屋里,处处都弥漫着传统文化的美好与浪漫。

“团扇最早出现在殷代,又称‘合欢扇’,代表团圆友善、吉祥如意之义,古人将团扇作为与朋友知己相见时的礼物,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愿景……”在任城区工人文化宫,一场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手绘团扇亲子活动如期而至,非遗传承人杜文丽一边给大家展示着团扇作品,一边讲解着团扇文化。

调色、用笔、用色……不长时间,鲜艳的红、活泼的绿、明亮的黄,色彩的搭配组合让原本空无一物的素面团扇瞬间呈现出一幅幅美好的作品。

“我和我女儿都很喜欢传统文化,我也希望通过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引导她积极做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已经在文化宫参与过多次的女职工刘秀梅开心地说。据统计,截至目前任城区工人文化宫已开展“非遗课堂”30余次,吸引700余人次参加。

Tags: